來自一家媒體的監督報道,將黑龍江省牡丹江地稅系統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。在“有圖有真相”的報道里,不光拍攝了別墅、山莊、傢具,仿佛唯恐公眾意識不到這一事實的嚴重與違規,報道者還刻意使用了一些形容詞,比如,強調山莊“奢靡”,“供高級幹部度假休養”,大理石裝潢的大廳“金碧輝煌”,而且,還使用了“這並不是牡丹江市地稅系統奢靡之風的全部”的肯定描述和主觀判斷。
  事實上,作為嚴謹的媒體報道,一般不鼓勵記者使用形容詞和情緒化的語言,描述事實時應該客觀、冷靜、理性,用事實說話,儘量少用主觀判斷。顯然,最初這一事件的揭幕者意圖全面揭示牡丹江市地稅局存在的“奢靡之風”,雖然報道顯得專業化程度不夠,但社會影響和監督效果卻是顯而易見的。可以想見,這一報道會迅速引起各級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、深入調查和對相關負責人的嚴肅處理。
  然而,理性認識這一事件的因果背景,又不能不引起社會更多的疑慮。不管是名為“穗豐園”的農場,還是位於鏡泊湖畔的“麗日山莊”,好像都不會是牡丹江市地稅局的獨有現象。在一些旅游風景區、城市郊區、農業區,以農場、療養所、休養所、培訓中心等名義建設的所謂後勤服務基地,並不是個別現象。
  既然農場、山莊有很多,是不是都像揭幕者所說的“很奢靡”呢?牡丹江地稅系統的“奢靡農莊”該不該進行嚴肅批評呢?
  近年來,隨著一些地方政府的財力增加,對所謂後勤基地的投入往往很大,很難用簡樸和條件差來形容。具體到不同部門和行業,又顯示出不同的特點。比如,財稅金融和重點國有企業,可能會“富麗堂皇” 一些,即便是錶面上權力不大、社會管理面不寬的所謂政府部門中的個別“清水衙門”,也有可能對後勤基地投入很多,原因就在於,這樣做,是為了改善“幹部待遇”和“職工福利”。
  在革命戰爭年代和困難時期,一些單位出於現實生活困難和改善幹部職工福利的考慮,搞起了後勤基地。後來,在改革開放和物質生活走向富裕的過程中,一些後勤基地沒有被撤銷,反而條件越來越好,規模越來越大。甚至,一些過去沒有基地的地方部門和基層單位,也以改善職工福利的名義,逐漸建設起一些後勤基地。
  同樣,以幹部福利的名義,需要加強培訓,就建培訓中心,以培訓的名義增加類似招待所、賓館一樣的設施。需要增加療養,就選擇一些風景名勝區建療養中心,使得“接待”的觸角延伸到了風景優美的地方。而說到職工生活福利,就選擇一些郊區和農業縣建後勤農場,此後,逢年過節,迎來送往,都有來自專用農場的各種新鮮蔬菜和禽蛋肉奶。
  這些,就是媒體曝光的牡丹江地稅系統出現“奢靡農場和山莊”的社會背景。誰也不能說這樣的曝光不對,但就其揭示問題的普遍性而言,卻應該引起更多反思。近來,在“八項規定”和停建政府部門辦公、培訓場所的禁令之下,公眾輿論普遍對各級黨政機關厲行勤儉節約作風有更高、更新的期待。而在“幹部職工福利”標簽包裹之下的蔬菜、肉奶特供的後勤農場體制以及休養、培訓體制,是否應該進一步加強監督和約束?這是牡丹江地稅系統“奢靡農場”事件給社會提出的新問題。畢竟,在勤儉節約和改進幹部作風的陽光之下,不應該存在不受監督的神經末梢,同時,如何讓後勤基地、度假中心變得“有規矩、不亂來”,如何對其進行社會化、市場化改造,甚至有序、逐步地取消,是一個需要嚴肅面對的重要課題。  (原標題:有多少特權假“幹部福利”之名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u28gugz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